研讨会:
谁的“东”、哪个“西”?

2025年4月25日,纽约大学上海校区举办了题为“谁的‘东’、哪个‘西’?——中国、西班牙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三角构想”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安娜·肯德里克(Anna Kendrick)与杨安霖(Allen Young)教授共同策划。Proyecto CELA 创始人李方文与艺术从业者向在荣、玛丽娜·卡马戈(Marina Camargo)及姚鹏宇共同参与了研讨会中的“国际艺术交流”圆桌讨论会。该环节由维多利亚·德·阿尔维苏(Victoria de Arvizu)主持,聚焦西班牙与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呈现,批判性地探讨三地之间的艺术互动与文化交流。



[地点]
纽约大学上海校区

[日期]
2025年4月25日






向在荣
于研讨会现场




向在荣





向在荣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文学与艺术教授,其研究、教学与策展实践聚焦于宇宙观与世界主义等主题。作为策展人,他曾联合策划多个重要国际展览,包括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2023–24)、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以及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仪式:埋葬这个未亡的世界”(2022)。他当前的策展项目“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正在香港 Para Site 展出;与此同时,他也正与 Denise Ryner 合作,筹备一项将于 2026 年在费城当代艺术学院呈现的研究与展览计划。向在荣著有《古怪之道:一种去殖民探究》(Punctum Books,2018),目前正着手完成第二本著作。

向在荣与西语世界的深厚关联,正如他所言,“一半源于命运,一半出于偶然”。攻读硕士期间,他获得伊拉斯谟奖学金前往格拉纳达大学——这段经历成为他世界观转变的起点。成长于儒家传统中,又拥有英语文学的本科学历,他与西班牙语的初次接触,标志着他文化视野的一次跃迁。此后在博士阶段,他再度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前往墨西哥城——这是他认为自己的策展实践真正开始成形的地方:“做策展人,意味着学会如何把事物汇聚一处、讲好一个故事、创造新的意义。墨西哥对我来说是各种元素交汇的场域——时间、文化、艺术的定义在此碰撞、彼此交融。也正是在那里,我的文学背景终于与策展实践找到了连接。”



在谈及三地的跨地域联系时,向在荣打趣道,自己的旅程始于在安达卢西亚学习西班牙语,结果却一路顺着“西班牙殖民”的历史轨迹来到了墨西哥。在那里,他敏锐地意识到墨西哥与中国艺术实践之间的诸多共通之处。他提到多年好友阿布拉罕·克鲁斯维耶加斯(Abraham Cruzvillegas),其以废弃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在不确定与匮乏中萌发出的创造本能。作为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成长的一代,向在荣对那种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中激发出的创造力与坚韧格外熟悉,而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振,让他深受触动。而中墨之间的艺术交流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更早,例如 1956 年墨西哥“造型艺术阵线”在北京美术家协会的展览。向在荣特别提到乐壁画家大卫·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这位共产主义艺术家于 1950 年代受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访问中国。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本土传统如何融入其创作的讲座。对于当时愈发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感到幻灭的中国艺术家而言,西凯罗斯的创作实践不仅在审美上提供了新的启发,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有力主张:与其继续模仿苏联模式,不如转向自身的民间传统。他的影响力甚至可见于 1979 年北京首都机场 T1 航站楼的壁画创作中——在他的美学理念影响下,中国艺术家重新在公共艺术中引入人体形象与裸露元素。




作为策展人,向在荣尊重地方性差异,并致力于促进不同地区艺术家之间的创新性联系与重新解读。在柏林世界文化宫的展览中,他引入了黄永砯的标志性作品《世界地图》(Le Carte du Monde,2000),该作品将世界呈现为一张剥皮的地球,延展成蛇形。这一作品看似与 2022 年的现实脱节,而为了复活这条“蛇”,向在荣将古巴诗人尼古拉斯·吉耶内(Nicolás Guillén)的诗《为杀蛇而歌》(Sensemayá: Canto para Matar una Culebra)引入了对话。该诗文本根植于非洲加勒比的仪式文化,通过重复的节奏感唤起一种仪式性的杀蛇行为。向在荣非常关注这类跨文化对话,作为一名中国策展人,他也不仅限于发掘中国艺术家,而是倡导更加多元的声音,包括来自古巴的艺术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他有意识地拥抱全球化时代的模糊性:我们是否仅在重复已知的模式,还是能够主动打破预期,创造全新的理解及交流方式?



玛丽娜·卡马戈
于研讨会现场






玛丽娜·卡马戈




玛丽娜·卡马戈(Marina Camargo)来自巴西,其创作涵盖绘画、装置、雕塑和影像等多重媒介。卡马戈受向在荣邀请首次来到中国展出,这一机会出于偶然,但在参与了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和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2023–24)后,卡马戈深受触动。为了厘清这种陌生的共鸣感的来源,她申请了在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的驻地计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卡马戈乐于在陌生的文化、地理和历史中延展自身的艺术实践,而中国正为这种错位感提供了最理想的语境。





地图是卡马戈作品中最常运用的媒介,她对其表面上的客观性提出质疑:尽管地图通常被视为科学且可靠的信息来源,实际上,它们是由地缘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所塑造的视觉叙事。卡马戈的形态柔软且不断变化的地图,突显了所指与能指间的差异,揭示了制图作为一种转译行为,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空间内的距离》(2023)是上海双年展委托的作品。作品像一场奇妙的灯光秀 :光穿过一面带有镂空图样的黄铜立牌,在墙上投射出上海的影子 ;而观众近看则会发现,尽管铜板上镂刻的是上海的街道地图,影子却呈现出上海湖泊和河流的形态——同是对于城市的再现,它们密切相关,却又不尽相同。





《空间内的距离》(2023)
于上海双年展
2023-24



《软地图(空间碎片)》
(2020)



在另一件展出作品《软地图(空间碎片)》(2020)中,卡马戈以柔性材料剪裁出的大陆图形按线性方式排列:它们依几何秩序并列悬挂,与世界地图中常见的表现形式相距甚远。这件作品也指向地理空间作为一种持续变化的过程。下垂的陆地形成变化万千的褶皱与折痕,不仅损害了边界的稳定,也打破了基本地质构造的永恒。





姚鹏宇
于研讨会现场




姚鹏宇



姚鹏宇现任上海塞万提斯学院文化协调员。她本科主修中文文学,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并翻译博尔赫斯、科尔塔萨尔等多位拉美文学大师的作品。出于对语言的热情,她自学西班牙语,并广泛游历拉丁美洲。原本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逐渐转化为职业方向——在多年参与塞万提斯学院各类活动后,她受邀主持工作坊,随后正式加入该机构,通过组织展览、演出及各类文化项目,推动中国与西班牙语世界间的跨文化交流。在任职期间,她促成了与诸多重要文化机构的合作,包括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皇家剧院、浦东美术馆以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塞万提斯学院由西班牙政府及其公共机构支持,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西班牙语言与文化。其核心使命之一是弘扬“西语文化共同体”(Hispanidad):以语言为纽带,在尊重各个西语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跨地域的共享文化场域。塞万提斯学院的艺术项目既涵盖广受认可的艺术家,也不断引入回应当代全球议题的新兴创作者。正如姚鹏宇所言,今年的项目策划尤为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呈现,这一方向也契合了当前更为广泛的文化对话。与此同时,学院始终注重植根于本地语境:坐落于上海安福路这一融合生活美学与流行文化的街区,塞万提斯学院的策展取向兼具国际视野与城市特质,积极回应上海这座城市多元、开放的文化气质。

尽管塞万提斯学院在全球各大城市均设有分支,仍有不少对西班牙语文化感兴趣的受众尚未深入了解这一机构。姚鹏宇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公共及私营机构展开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及共享来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影响力。她表示:“构建一个更开放的平台,不仅将推动塞万提斯学院的发展,也将惠及更广泛的公众。”




李方文
于研讨会现场,
右为主持人:
维多利亚·德·阿尔维苏




李方文



李方文本科主修西班牙语言文学,随后在亚洲、欧洲及拉丁美洲的知名画廊、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工作。他曾任职于马德里的萨尼画廊(Sabrina Amrani),该画廊致力于推广“全球南方”的艺术实践,并活跃于包括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及新加坡艺术博览会等多个重要亚洲展会。他随后加入上海的 Vanguard 画廊;作为中国少数代理西班牙艺术家的画廊之一,Vanguard 长期与蒙塔达斯(Antoni Muntadas)合作,并持续推动与塞万提斯学院、巴塞罗那 Loop 影像艺术博览会等文化机构的深度对话。李方文近期加入阿那亚艺术中心策展团队,致力于拓展非欧美中心的多元艺术实践。


李方文曾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学习、工作及生活超过四年,这使他认识到,这一片区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更像是由众多独立文化体构成的复杂星系。以当代艺术为例,在墨西哥的相关讨论常围绕城市贫富分化、以及该国与美国及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展开;而在智利,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历史遗产及其造成的社会分化,则塑造着当地的艺术创作及策展实践;他也逐渐意识到拉丁美洲与中国在诸多方面的共通性——尤其体现在艺术家如何回应各自所处的政治局势及经济架构。他当前的研究围绕“全球南方”社群展开,关注它们如何探索及发展出不同于欧美主流文化范式的替代性方案。
李方文创立的 CELA 项目可被视为其个人经历与职业实践的自然延伸。不同于主流的“由我发起、为我而做”的个人导向型项目,CELA 更强调集体参与与彼此支持,致力于搭建一个“由社群推动、并反哺社群”的平台。CELA 目前正积极拓展其合作网络,寻求与各类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以支持东南亚与拉美艺术家为核心的新加坡 Tanoto 基金会,以及与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持续联动——阿那亚曾呈现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库里(Gabriel Kuri)的个展,也在不断深化与拉美艺术网络的连接。随着阿那亚即将在今年十月于广州设立新空间,聚焦东南亚艺术实践,该机构也在同步深化与区域内外文化平台的联动合作,涵盖泰国双年展以及地理上更为遥远但理念契合的西班牙皇后索非亚博物馆。李方文认为,这类跨区域协作不仅契合当下艺术生态的多元转向,更是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全球回应力的文化基础结构的重要路径。



[外部链接]

纽约大学上海校区
塞万提斯学院
向在荣
玛丽娜·卡马戈



CELA 中国伊比利亚拉丁美洲艺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