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一开始会有些语言障碍,但我很幸运,陪我去中国的同行都已经十分了解中国市场了,其中有在欧美推广当代中国艺术的画廊主,也有紧跟当地时事的西方策展人...;另一方面,与我们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基本上都有颇多在欧美开展项目的经验,所以与我们画廊合作对他们而言也并非难事。中外合作在当下已变得非常普遍。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他自身的特点,与国籍的关系不大;但我认为中国艺术家普遍更有条理且更严谨,而且态度也很开放,所以总体合作过程都非常愉快。
丁乙是我们最新合作的中国艺术家,我们预计会在明年初举办一个艺术家的个展,也有计划把他的作品带到当地的博览会以及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地展出,让拉美的受众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位中国大师。
我个人非常喜欢参观艺博会,而香港巴塞尔无疑是不能错过的重要一环。从2016年到现在,我总共去过中国五次,而主要都是为了参观香港巴塞尔。2016年香港巴塞尔后,我们还去北京参加了画廊周活动,并一道参观了刘勃麟、张大力和蔡东东的工作室,而我之前也提到过,这次工作室访问促成了 18 年《变动中的风景》展览的举办;2017 年我们拜访了沈少民并把他的作品带到了 Maco;2018 年是我们第一次去上海,也主要是拜访申凡等艺术家的工作室;2019 年我们一共去了两次中国,一次是三月惯例前往香港巴塞尔和画廊周北京,另一次是为了十一月上海的西岸和廿一艺博会,也是在那次上海行我们和丁乙探讨了在拉美代理他作品的可能性。
作为画廊主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动态。中国市场巨大,且有许多在西方艺术圈前所未见的新兴提议。画廊的工作恰好就是发掘、探索和引入国际上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到本地市场,但我们并不会仅因对方是中国艺术家就盲目代理,我们并不想也不能掀起某种“向国外艺术市场引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相反,我们更关注普世化的创作语言,且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要与画廊主线在视觉及战略上相通。
画廊的整体战略和中国甚至亚洲市场有许多关联。我们对继续了解和探索该地区及其艺术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希望能在将来促进中拉甚至中拉欧之间的艺术交流。之后我们会计划多参加中国的艺博会。这无疑将是一个受益良多的过程。当下有许多画廊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但准备不充分,而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网站中文版以及尝试使用中国社交媒体(如微信),以方便我们在亚洲市场的下一步发展。
就我看来,拉美当代艺术在中国可见度很低。虽然确实可以接触到一些如Carlos Cruz-Diez, Julio Le Parc 或 Jesús Soto 等大师的作品,但拉美中生代或新兴艺术家在中国存在感几乎为零。
能影响双方艺术交流的变量很多,但如果在未来我们想要更多合作,那我们则需要更多集体和个人来推动这类艺术往来。归根到底,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别的更多方法。